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制造业人工智能专题-科学效应到人工智能(21页)

起步于科学效应,逐渐融入人工智能。并非所有的智能都是人工智能。虽然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很难有统一说法,但一般意义上会认为让机器能像人一样“听说读写”、“思考决策”就可以划入相关范畴。那么对于像电饭煲这样能在米饭煮熟以后自动断电算是“智能”吗?或者说算是“人工智能”吗?答案很显然,电饭煲的自动断电是“智能”,但似乎还够不上“人工智能”的级别。从时间来看,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由东京通讯工程公司发明于1950年代,而“人工智能”是1956年才第一次提出。从原理来看,电饭煲自动断电只是利用温度高于103℃时感温铁氧体失去磁性的效应,弹簧作用下与永磁铁分开从而切断电源。因而这种“智能”只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特性”。 政策与技术助推生产与业务模式转型。重大政策迭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制造业始终是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2015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随后在7月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更是直接指出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而在2016年5月《“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制造”都位列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重点领域首位。 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渐进而持续的过程。相比互联网大数据,工业大数据领域的智能化及人工智能渗透还属于蓝海。首先必须要承认,当前工业领域的智能、自动化控制或者说当下流行的说法“智能制造”,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利用了机械、电子还是生物技术,更多依赖的还是长期以来对于“科学效应”的应用积累。但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带来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甚至业务与服务模式的转变创新这一趋势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