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智能制造-通往制造强国的新征途(49页)
“中国制造2025”:开启智能制造时代的新纪元。2015 年首次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要推动的是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而非仅仅实现自动化。智能制造将通过传感、机器视觉等系统的应用,形成大数据的采集、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测,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质量和管理体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闭环。
人口结构:我们预计2015-2025 年体力劳动适龄人口年均下降近1000 万中国人口数量步入平稳增长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发现:第一波人口高峰为1962-1973年,每年人口出生量在2500 万以上;第二波人口高峰为1981-1997 年,六零后出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迎来次高峰,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2500 万人左右;自1987 年以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01 年后每年新增人口规模维持在1600 万人左右,全国人口总数呈现温和增长态势。
劳力成本:工资水平将持续刚性上升。随着体力劳动适龄人口下降,我们预计中国在未来将面临体力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人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随之消失。《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 年,城市基层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从1340 元/月升至2609 元/月,五年翻了一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基层务工人员月工资增幅更高。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工资已经超过行业的整体工资水平,2016 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4.2 万元/年,而生产人员的工资达到了将近4.7 万元/年,比行业平均工资高出10%左右。由于成本增加,利润变得稀薄,而汇率的波动又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回顾过去几年,不管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大批的制造企业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