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日本住房-大起大落的终极逻辑(63页)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进入中速阶段,90 年后陷入停滞。1952 年盟军占领结束时,日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仅为美国的 1/5。受益于朝鲜战争,美国军事物资采购使得日本工业大踏步前进,经济高速增长,1956-1973 年 GDP 年增速高达 9.1%,成为第一个从战后“发展中国家”跨入“发达国家”的国家。70 年代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日本开始谋求产业转型,由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70 年代经济成功换挡,GDP 增速降至 3.8%,进入中速增长阶段;90 年代初,受泡沫经济破灭影响,日本经济长期停滞,1992-2012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仅 0.5%,甚至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人均 GDP 年增速为 0,CPI同比增速-0.1%,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人口数 2010 年见顶,老龄化问题严重。战后日本总人口数快速增加,2010 年达 1.28 亿的历史峰值,随后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化问题突出,2018 年 0-14 岁人口占比为 12.2%、15-64 岁人口占比为59.7%、65 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28.1%,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创历史新高。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研究所推测,日本总人口数将持续下降,在2053 年左右降至 1 亿、2065 年左右降至 8800 万;日本老龄人口占比也将不断上升,2025 年突破 30%,2040 年突破 35%。
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2000 年后城市化率被动提升至 91%。日本共经历了四轮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为 1945 年之前,城市化率由 1920 年的 18%提升至二战结束时的 28%;第二阶段为 1945-1975 年,城市化率快速提高至 76%,主要在于人口加速流入城市和“市町村大合并”;第三阶段为 1975-2000 年,城市化率基本保持稳定;第四阶段为 2000 年至今,城市化率由 79%进一步上升到 91%,主要因为町村老龄人口离世和再次的“市町村大合并”导致的被动提升,而非人口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