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家具行业思考系列(25页)

家具产业链的主要节点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终端消费者,每个环节由于性质的区别存在不同类型的经济效应。原材料供应环节的产品相对标准化,随着下游客户规模的提升,市场份额逐步向龙头集中,逐步释放规模经济效应。在生产制造环节,根据家具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品制造的不同模式,会产生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在销售渠道方面,获客成本提升推动着传统的零售、大宗渠道向着多品类/多品牌经营、集中采购模式发展,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范围经济效应。而在终端消费者环节,线下到线上的转变、新零售模式的推进都与体验经济紧密相关。 家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家具产品的剥离与家装主材的代购,孕育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家装模式在发展初期涵盖了主要品类的购买、施工、安装,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品类以及施工环节先后从家装中剥离出去,成为了独立发展的细分领域。1998 年起,橱柜率先被剥离出家装,行业内一批公司最早布局橱柜领域的品牌应运而生,如欧派家居、志邦家居、金牌厨柜等;2003 年起,成品门、衣帽间开始独立于家装环节发展,并在随后发展成为定制家具的雏形。 以定制企业索菲亚为例,其生产成本降低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是典型的工厂规模经济代表。考虑到家具原材料的多样性,可能会带来各年度间的单位原材料成本口径不可比,在这里我们选择单位制造费用这一指标作为规模效应的验证。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索菲亚为例,2015~2018 年期间,衣柜的产能利用率从 80%提升到 87.59%,单位制造费用从 11.91 元/㎡下降至 7.71 元/㎡;2017~2018 年橱柜产能利用率从41.83%提高到 54.3%,橱柜单位制造成本从 2015 年的 2223.11 元/单下降至 2018 年的 520.81 元/单。随着收入规模的提升,制造环节的规模效应逐步释放,由此带来衣柜及橱柜的单位制造费用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