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垃圾分类促固废行业大发展(21页)

政策从试行走向强制。由于资金缺乏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垃圾混合收运现象较为突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收运设备专业性不足,导致垃圾处置效率低下,一直处于缓慢发展态势中。自 2016 年底以来,多个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发布,其中,《“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重点城市先试行垃圾分类工作,《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具体工作,大力推进工作进展,2019 年 6 月住建部发布的《通知》,强制要求重点城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至此,垃圾分类政策正式从试行走向强制。随着强制性政策的正式出台,上海等重点城市陆续发布管理条例,行业景气度大幅度提升。 重点城市陆续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上海市于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正式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明确提出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 200 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 5 万元。事实上,各城市立法进程不尽相同。上海并非首个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立法的城市,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目前,北京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 2018-2020 年立法规划,明年 5 月将正式施行。此外,已有 9 个城市(北京、上海、太原、长春、杭州、宁波、广州、宜春、银川)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有 25 个城市已明确对个人违规投放处罚,最高罚款 1000 元。6 个城市正在制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各地垃圾分类立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随着加入立法及明确行政处罚,垃圾分类制度强制性大幅提升。 垃圾分类推进过程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类投放层面,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概念认识模糊。城市垃圾产生量大,垃圾种类繁多,同一类别中的垃圾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如塑料垃圾的分类,由于存在部分垃圾可回收,部分不能回收,居民投放垃圾时不能判断塑料垃圾的污染程度,导致垃圾分类处理存在难度。在分类收集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体系并不成熟,对垃圾只是采用混合收集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在分类运输层面,生活垃圾分类车辆设施不够用是分类运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专门垃圾分类收集车的缺乏打消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混合投放,另一方面,生活垃圾分类车辆设施短缺意味着大范围开展垃圾处理工作难以进行。在分类处置方面,回收的再生资源种类受制于末端的处理企业。近些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价格持续走低,加上废品回收、运输与加工环节的人工、租金等成本不断攀升,回收再生资源的利润空间很小,从而导致多数拾荒者以及回收企业相继退出再生资源产业领域,使得本该回收的资源转而投放到环卫清运系统,垃圾处理量进一步扩大,给末端垃圾处置设施造成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