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如何看待早期药筛CRO估值和空间(22页)

早期药物筛选技术平台是创新药物的“种子孵化器”。活性化合物(Active ingredient)专利是创新药申报专利中最核心最具价值的专利,活性化合物专利到期后仿制药才能上市,me-too 类创新药也需要详细分析“原研创新药”的核心化合物专利从而有效绕过其被专利保护的所有化合物结构式。因此可以看出早期药物筛选技术是原研创新药物研发的“种子孵化器”,奠定整个创新药活性化合物骨架。正如我们 DEL 行业深度报告《从 DEL 看药物筛选平台的商业路径选择—DNA 编码化合物库药物筛选技术行业深度报告》中总结的那样,目前 HTS、FBDD、SBDD、DEL 等药物筛选技术奠定了整个原研创新药发展基础,未来也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高溢价服务变现和产品变现会成为这些早期药物发现平台型企业未来发展的两条路径。 创新药研发外包行业正在发生变化:MNCs 早期药物筛选因效率开始寻求外包,新兴Biotech 因效率和成本寻求外包。如我们所知,有着数百年丰富创新药研发经验 MNCs 在最早进行创新药物研发时均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MNCs 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搭建早期药物筛选平台以及丰富化合物库(HTS 仍然是 MNCs 进行创新药筛选的最主要手段),从而在后续创新靶点药物开发中占据高地。但是我们发现原研创新药物研发正在发生变化,大量的 biotech迅速崛起,这些 biotech 在与 MNCs 竞争时更关注成本和效率,因此对创新药物研发的各项环节都有较强的外包诉求,而 MNCs 也开始重新评价创新药物研发的效率问题以抢占先发优势,早期药物发现外包率也在不断提升。从 Nuevolution、X-Chem 和成都先导等客户结构也可以很明显看到像辉瑞、强生、诺华和默沙东等 MNCs 也在寻求早期药物筛选 CRO 的合作,加速创新药研发效率。同样的在 SBDD 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维亚生物也有很多 MNCs 客户(公司招股书显示全球前 10 大药企中 9 家为其客户),我们建议关注这种早期药物发现业务外包的趋势以及市场前景。 2015 年以前 FDA 批准创新药物中 53.8%以上是 FIC 药物。在 2015 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A comprehensive map of molecular drug targets》中总结了截止 2015 年 FDA 所批准的创新药中所设计的人类蛋白靶点数以及总药物数量,从数据来看,总共涉及 667 个人类蛋白靶点,涉及的药物数量为 1194 个,是靶点数量的 1.79 倍,这就意味着每个靶点对应 1.79 个创新药物。考虑到我们熟知的像 VEGF、DPP-4 等热门靶点均有多个创新药(FIC/BIC+me-too/better)获批上市,我们认为单个靶点仅对应单个创新药(这种基本可以认定为 FIC 药物)占比应该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