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异质结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6页)
PERC 效率挖潜或接近极限,降本需求驱动电池片向高效率技术迭代:2014~2019 年 PERC 量产效率从 20.1%提升至22.5%,保持着每年 0.5%的效率提升速度。目前,通过技术的升级优化,PERC/PERC+的量产效率已突破 23%,或可进一步向 23.5%靠近,但效率挖潜空间正逐步接近极限。光伏需求大规模释放关键在于相比传统能源可体现更好的经济性,因此光伏产业具备持续降本需求,高效率低成本技术路线或为终极答案。
HJT 为平台型技术,提效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HJT 电池本征非晶硅层将 N 型衬底与两侧的掺杂非晶硅层完全隔开,实现了晶硅/非晶硅界面态的有效钝化,带来了相比 PERC 更高的开路电压,从而实现了更高的理论转换效率。HJT 最高研发效率达到 26.63%,由日本 Kaneka 创造,未来以 HJT 技术为平台增加叠层技术有望突破30%的效率水平。现有异质结中试线平均量产效率已普遍接近 24%或达到 24%以上。此外,HJT 双面率高、弱光性能好、光照稳定性高、温度系数低、无 PID 现象,具有一定的发电增益,从 LCOE 角度出发,HJT 相比 PERC 可以溢价 20%,从效率角度出发,HJT 效率高出 PERC 1.5%以上则可体现出性价比优势。
HJT 工艺步骤简单但十分敏感,要求更加严苛: HJT 生产步骤仅包括制绒清洗、PECVD、PVD/RPD、丝网印刷和光注入退火五个环节,对应设备分别为制绒清洗设备、PECVD 设备、PVD/RPD 设备、丝网印刷设备和光固化炉。HJT 特殊的晶硅/非晶硅界面态钝化结构对工艺、设备、生产环境、操作水平、材料配套等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HJT 尽管工艺步骤简单,但敏感度高,薄膜厚度、压力、真空度、洁净度、流量气体的通过、沉积速率、零部件的放置位置等各种因素的细微差异均会对镀膜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电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