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农药行业-草铵膦长期成长确定(24页)
草铵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非选择性除草剂。草铵膦是上世纪 80 年代由赫斯特公司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非选择性除草剂,仅次于草甘膦和百草枯,同时也是仅次于草甘膦的第二大转基因除草剂。作用机理则是通过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产生,可以导致植物氮代谢紊乱、胺的过量积累、叶绿体解体,从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以巴斯夫、科迪华、孟山都公司推广的耐草铵膦转基因大豆、棉花等种子或将成为草铵膦需求新的增长点。这类产品本质是草甘膦耐受杂草问题加重,科学家采用杂草交替控制的策略,开发兼具多种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作物,所以草铵膦与草甘膦需求高度相关。这块的需求增量一直被市场普遍的研究所忽视,之前市场的一致研究预期普遍认为草铵膦的新增量主要在于百草枯的替代。但是由 USGS 2016 年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大豆、棉花等转基因渗透率高的作物对于草铵膦消费比例显著提升,总消费量增长超过 50%达 920 万磅左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猜测给予验证。以下,我们将通过新闻和数据的搜集整理,解释 2014-2016 年草铵膦在大豆、棉花用量变化的原因,同时锁定相关种子的商品名,并对未来推广进 行展望。
第二,农药的施用成本及作物获得的出口准许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推广进展。拜耳公司其实早在 2007 年前就获得了在美国的种植 LibertyLink 大豆的批准,但由于受到草铵膦价格高昂(2014 年前,草铵膦价格曾维持在 30 万元/吨以上)、大豆进口国对于 LibertyLink 大豆的进口审批暂停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该种子的商业化推广在初期受阻。但是随着对含有耐草铵膦性状的大豆的新增登记批准国家数量在 2014 年有了突变,且草铵膦价格降幅明显(由于国内外企业开始大量新建/扩产草铵膦),这无疑提振了美国农民对于耐草铵膦大豆的种植热情,而拜耳也在 2014 年前后开始全面推广 LibertyLink 转基因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