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航空发动机国之重器,扬帆起航(60页)
航空发动机自1903年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03年开始的前40年,由活塞式发动机统治。1939年以后是喷气式发动机时代,在此期间广泛运用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可以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涡轴发动机)。
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主要是引进国外发动机仿制,同时也尝试进行自主研发,代表性产品有涡喷-5、涡喷-6、涡扇-9。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从引进、仿制转向自主研发,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产品有涡喷-13、涡喷-14、涡扇-10。第三阶段为2000年初至今,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发动机生产研制体系,具备各类发动机研制生产能力,并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目前有代表性产品有涡扇-15和涡扇-20发动机(在研)。
从第一架飞机升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飞机都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是依靠活塞在气缸中的往复运动,使气体工质完成热力循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械,与一般汽车用的活塞式发动机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基本相同。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按冲程可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按气缸头的冷却方式可分为液(水)冷式与气(空气)冷式;按气缸排列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列式、对列式、V型式、X型式与星型式。通常,V型式、直列式多为液冷式,星型式均为气冷式。常见的星形发动机有5个、7个、9个、14个、18个或24个气缸不等,在单缸容积相同的情况下,气缸数目越多发动机功率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