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医药-小核酸时代终将到来(47页)

小核酸药物作为诺贝尔奖级理论的临床实践,堪称人类疾病治疗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进步,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认为,小核酸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发现期、探索期、低谷期、发展期。(1)发现期:1978 年哈佛大学科学家 Zamecnik等人首次提出反义核酸概念。1998 年,FDA 批准了全球首款 ASO 药物 Vitravene 上市,用于治疗艾滋病人的眼部 CMV病毒感染。同年,Andrew Fire 和 Craig Mello 在线虫中首次揭示了 RNAi 现象,两人也因此荣获 2006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2001 年 Tuschl 等首次利用体外合成的 siRNA实现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标志着 RNAi 拥有了从研究走向制药的潜力,同年,RNAi 技术被 Science 杂志评为 2001 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2)探索期:2004 年,OPKO公司用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的第一个 siRNA药物 Bevasiranib进入临床试验,之后大型制药企业罗氏、默克、辉瑞、赛诺菲、雅培等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资金,小核酸药物研发迎来快速探索期。(3)低谷期:然而,由于 siRNA在体内不稳定、以及潜在的免疫原性等问题无法解决,小核酸药物的发展一度在 2009 年至 2013 年陷入低谷期,资本的离场让小核酸药物研发陷入寒冬。(4)发展期:不过,以 Alnylam 为代表的创新生物技术企业一直在潜心探索新技术,在 2013 年后,以 GalNAc 缀合技术和增强的稳定化学修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出现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小核酸制药的快速复苏。2016 年,Sarepta Therapeutics 和Ionis 研发的 2 款 ASO 药物先后被 FDA 批准上市。2018 年,Ionis 和 Alnylam 的两款治疗由hATTR 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的孤儿药陆续获批,其中 Patisiran 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 siRNA类药物。2020 年,黑石宣布投资 20 亿美元于 Alnylam 公司研发 siRNA药物。目前,全球有超过 20 余款 siRNA药物,50 余款 ASO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领域覆盖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抗感染和抗肿瘤等。 小核酸药物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避免快速被降解并精准进入靶向细胞发挥治疗功能。在药物设计与合成方面,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当成熟的技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成本降低,为小核酸药物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在小核酸药物的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向病人注射小核酸药物后,药物如何在体内存留足够长的时间、并精准进入靶向细胞发挥治疗功能,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误伤正常细胞。 化学修饰与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推动小核酸药物产业化进程。小核酸在血液中不稳定极易被降解,同时可能会触发人体免疫应答反应,并且不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因此,小核酸药物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需要克服几个关键问题:(1)如何避免入血后被快速清除并延长半衰期;(2)如何避免被核酸酶降解;(3)如何提高组织渗透性,靶向目标细胞并提高细胞摄取效率;(4)如何有效地实现内涵体逃逸。随着技术突破,部分难题目前得到较好的解决办法,其中化学修饰可以避免核酸药物被核酸酶降解并延长半衰期,高效安全的递送系统可以使核酸药物精准的靶向目标细胞并提高细胞摄取效率,使核酸药物发挥治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