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商业贸易行-探母婴连锁龙头发展之路(37页)
西松屋:后来居上,定位小店及性价比的高市占率日本母婴龙头。西松屋(NISHIMATSUYA)于 1956 年由创始人茂里佳弘和母亲茂里满在近畿地区创立,定位为注重性价比及便利性的母婴店品牌,据公司公告,截止 2020 年 2 月,婴幼儿用品/服装产品/孕妇用品及新生儿服装营收占比分别为 51.8%/37.1%/11.1%。其起初店面以小面积、多设臵在街边交通便利之处(如停车站、地铁线、公路旁)为主,后有过侧重调整,开始扩大面积、向大型购物中心转移,至 2020 年其店面平均面积为 600 平方米左右。自创立以来,公司不断扩张,相继进入日本各区,且后来拓展海外及线上渠道;据公司公告,截止 FY2020财年,公司共有 1006 家门店,其中关东/近畿/中部/九州/东北/北海道/四国/中国地区门店各 273 家/178 家/172 家/138 家/90 家/46 家/36 家/73 家,拥有 4689 名员工(696 名正式员工),总营收规模约 1429.54 亿日元(约合 90 亿人民币),日本本土市占率约 8%。同时,公司借力渠道发展 Smart Angel(主营湿巾、玩具、桌子等)、ELIFINDOLL(纤维制品为主,包括棉服、雨伞、鞋靴等)等自有品牌品牌,占比逐年提升(据公司公告,2019 年 2 月达到 7.3%)。
回顾其成长历史,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复盘西松屋的成长之路,从公司的营收规模和线下门店拓展速度来看,公司的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56-1996)。在建立后在一定时间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围绕近畿向外扩张;2 )快速扩张阶段(1997-2007)。十年间,公司门店数量从 50 多家迅速增长到 553 家。3)稳定增长阶段(2008 年至今)。2008 年金融危机后门店数量每年的增长率不超过 10%。
起步阶段(1956-1997):近畿起家,缓步增长。1956-1997 年间,日本经济的发展、城市圈的逐渐形成、婴儿潮的出现为日本母婴行业发展奠定条件:彼时,日本政局已经稳定下来,自民党长期执政,政府不断充实产业资本、整顿和完善产业基础,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了几十年的长期繁荣阶段,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城镇化率在 1970 年时已经达到 72%,并形成东京圈、近畿圈、中京圈三大城市圈,社会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到 70 年代初,70%以上的日本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同时,据厚生劳动省,1971-1973 年日本迎来了二战后以来的第二个“婴儿潮”,每年约210 万新生儿出生,这为母婴店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日本母婴行业随之蓬勃发展,诸如贝亲、Miki House 等知名日本母婴品牌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立发展。西松屋于 1956 年在近畿创立,70 年代开始门店拓展和布局,依托近畿稳固已有市场同时、不断向外拓展业务范围,分别于 1971 年/1993 年/1997 年进入大阪地区/中国地区/关东及四国地区,同时试水不同业态、加强采购、物流及信息系统管理,至 1997 年底,公司已拥有门店数 60 家,成为初具规模的日本母婴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