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化工-光伏景气带动上游材料机遇(29页)
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 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借由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使得最终核算的二氧化碳当量为零。2020 年 12 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表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2021 年 7 月 16 日,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推进,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当天收盘,交易总量达 410.40 万吨,交易总额突破 2 亿元人民币,首日交易迎来开门红。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八个高能耗行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2225 家企业)为起步,预计“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其他七大行业。数据显示,到 7 月 23 日收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运行 6 个交易日,23 日的开盘价为 56.52 元/吨,收盘价为 56.97 元/吨。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 483.3 万吨,成交额近 2.5 亿元,其中开市首日的成交额近 2.1 亿元,6 个交易日以来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碳价格并未出现大幅涨落,最低价为 48 元/吨,最高价为 61.07 元/吨。除首日收盘价较开盘价上涨 6.73%外,其他几个交易日碳价格较为稳定,收盘价较前一日涨幅均在 3%以下。碳交易数据显示,6 个交易日以来,除了首日成交量达 410.40万吨外,其他几个交易日成交量多数在 20 万吨以下。有参与企业交易人员表示,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后期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也有望得到提升。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方向与趋势。根据BP 统计,截止 202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 57%,同比下降 1%,石油占比 20%,同比不变,天然气、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 8.2%、8.1%、5.4%,同比均有增长。尽管我国的能源消费占比中是煤炭、石油仍然合计占比近 80%,但是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风能和太阳能增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