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光伏封装胶膜-格局清晰、壁垒深厚(38页)
胶膜是光伏组件封装的关键材料,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光伏封装胶膜作为核心辅材覆盖在电池片上下表面,与光伏玻璃、背板等辅材等在真空环境下通过层压工艺制成光伏组件,主要起保护电池片的作用,可有效延长组件使用寿命。典型的光伏组件结构从上往下依次是玻璃、胶膜、电池片、胶膜、背板。由于光伏组件需要在户外环境下连续运营 25 年以上,胶膜的品质与组件的可靠性直接相关,如果在电站运营期间胶膜发生黄变、龟裂等现象,将会直接影响组件的发电效率。因此尽管胶膜成本绝对价值不高,但是直接决定光伏组件产品质量、使用寿命等。
全球脱碳趋势明确,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按照《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以内的目标,全球必须在 2050 年达到碳中和。2019年 12 月,欧盟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 2050 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并于 2020 年 12 月通过《2030 年气候目标计划》,计划将 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此前 40%提高至 55%。2020 年 9 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前了此前设定的碳达峰时间,并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目标。2021 年 2 月,美国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计划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电力部门将在 2035 年实现碳中和;美国能源部在 9月初发布报告称,美国光伏发电占比到 2035年有望达到40%,到 2050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45%。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前十大煤电生产国已有 6 个国家承诺碳中和,分别为中国(2060)、美国(2050)、日本(2050)、韩国(2050)、南非(2050)、德国(2050)。
终端用能电气化转型与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80%以上,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电力、交通、工业部门分别占比 31%、25%、21%,是排放量最大的三个部门。从减排途径来看,加速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的能源结构转型,同时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是减排的关键路径。随着电力逐步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消费比例将由 2017 年的 20%增长至 2050年的 49%,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大幅上升至 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