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力电池-回归技术本源聚焦发展主线(101页)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主导型经济体的战略共识,同时以疫情后的绿色复苏为契机,2021 年中国、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迎来导入斜率向上提升的拐点。着眼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其涵盖上游资源的采选冶、中游材料、下游电池、整车制造及智能驾驶系统,极具纵深与广度。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零部件,成本占整车比重 3 0%-40%,地位可类比燃油车的发动机。目前阶段,动力电池的技术升级依然具备广阔空间,我们认为未来其性能将呈现螺旋式升级,应用场景将形成倒锥形发展、逐步渗透和扩大。

应用场景的持续铺开,推动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行业,还是方兴未艾的储能产业,能量存储设备是最关键的一环。以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理论基础的化学电源能够避开卡诺循环的限制,拥有可高达 80%以上的能量转换效率,是最适配大储能产业的工具产品。当下对于电池综合性能提升的诉求正不断加强,但也遭遇材料理化性能限制、工艺与成本优化等难点。我们认为,从产品的本质入手,理解底层运行逻辑,将能够更迅速地在变革当中做出反应,辨别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回溯行业演进历程,数亿种材料组合试验仅形成可数的商用主流电池类型,其中锂电体系因多维性能相对最优而在动力电池技术中脱颖而出,并且随技术迭代与工艺创新,锂电的需求将持续外溢,以倒锥形发展推动全球储能迈入 TWh 时代。

化学电源经历百年积淀,在仍可继续挖掘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组成电池的各部分材料和配套的生产制造工艺。体系十分庞杂,但通过梳理,我们认为基础的枝干(各部分的影响因素和诉求)是一致的。通过把握枝干,在完善的体系之中寻找技术继续发散的方向,是了解产业的正确路径。我们认为,未来仍将是多元电池技术持续共存的局面,但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同时单个体系中也会有多样产品来满足下游不同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