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等教育-回归基本面看价值成长空间(104页)
纵向来看,无论从人口基础还是高教毛入学率提升角度,预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未来数年仍有良好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判断》等学术著作统计的 1949 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统计的各年龄段死亡率,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我们通过队列要素法对于我国未来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进行了预测,预计至 2029 年,16-18 岁阶段高考适龄人口总额将达到约 5,754 万人,较 2019 年 4,146 万人增长约 38.76%。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划提高到 60%,而教育部《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结果为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54.4%。因此,我们预计高教总需求至 2030 年前后仍有增长。
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民办占比相较发达国家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和教育部的数据,2013-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34.50%增长至 54.4%,但与发达国家(普遍在 60%以上)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中民办学生的占比相比发达国家也并非领先水平,2013 年、2018 年该比例分别为 14.13%和 15.21%,仅略高于德国、意大利,显著低于韩国、美国、法国。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总体的比重也存在提升空间。
2004 至 2020 年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占比大幅增加:民办本科毕业生占比从 0.57%增长到24.69%;民办专科毕业生占比从 3.79%增长到 19.70%。即大约每四个本科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来自民办学校,每五个专科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来自民办学校。在过去十余年高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社会资本发挥了重要力量。在公办学校发展及扩招的基础上,民办高校通过对学额供给的补充及特色化办学的定位,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