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景区行业报告-春将至,等风来(20页)
休假制度的完善是我国旅游需求增长的核心。自 1949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实行单休制度,旅游出行需求较少,旅游景区及星级饭店以接待外宾为主,导致游客来源主要为外国游客,对旅游景区开发相对较少。1978 年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腾飞,国内旅游需求逐渐显现,但仍受到单休制度限制。到 1995 年,双休制度开始实施,1999 年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引入黄金周概念,把“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延长至三天,并通过与前后双休日拼接补假形成七天长假,促进居民长途出游,真正意义上刺激国内旅游业发展。
当前假期制度下居民旅游出行多集中在长假期,影响出游体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旅游出行需求爆发,我国居民出游时间相对集中,以 2019 年为例,2019年春节、五一、国庆假期旅游人数分别为 4.15 亿人次、1.95 亿人次、7.82 亿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 5139 亿元、1176.7 亿元、6497.1 亿元,长假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分别占 2019 年全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 23.18%、22.38%。到 2021 年,全年法定节假日出游总人数约 13.3 亿人次,占全年全国国内出游总人数的 41.4%。假期经济是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旅游出行过于集中造成长假期间热门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旅游花费大幅上涨的同时游客体验大幅下降,而景区为应对游客集中出行需要加大投入,造成淡季景区供给过剩,资源浪费。优化假期制度,分散出游时间以减少集中出行成为旅游政策重点管控方向。原有制度下 10 天的法定节假日无法解决爆发式增长的旅游需求和集中出行带来的旅游资源及交通资源供需失衡,2007 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再次修改节假日制度,把原有的五一黄金周取消,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法定节假日的小长假,以缓解集中出行压力。从长假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占比来看,节假日出行仍是我国旅游经济的核心,节假日制度及带薪年休假制度仍待完善。
国务院多次发文推进休假制度完善。近年来,国务院蹭多次发文促进旅游业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其中多次提到规范价格行为和鼓励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2013 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指出,要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2014 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严格控制价格上涨,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2015 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表示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2016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形成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2019 年《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重大度假项目为基础,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完善节假日制度,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促进线上线下旅游消费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和“+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