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通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看智能化机遇(34页)

特斯拉作为自动驾驶全球领先企业,已有技术积淀可在人形机器人中复用。公 司 宣布 将于 今 年 9 月 30 日推 出首 款 双足 人形 机 器人- 擎天柱(“OPTIMUS”),Tesla Bot 将基于视觉神经网络神经系统可预测性的自动管理技术,以 Dojo D1 自研超级计算机芯片和提供算力的 FSD Chip 2.0 硬件驱动微核心。从目前公布的应用范围来看,人形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升级,涉及自动控制、视觉导航、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作为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及新能源企业,公司具有领先行业的自动驾驶技术,部分技术积累可复用于人形机器人中,如:AI芯片、自动驾驶算法和 AI 视觉解决方案,但也有一些新增部分需要从相关元器件厂商处采购,比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上游材料。 特斯拉虽然在智能汽车领域技术领先,但在人形机器人市场是新进入者。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先企业波士顿动力与日本本田和特斯拉在产品定位与技术布局存在差异。从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来看,波士顿动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专注于提升“运动智能”的能力,最开始是以军用机器人为出发点,属于专业领域,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化途径;日本本田尝试将ASIMO 应用于教育、接待、娱乐等各类场景 ,并计划利用 ASIMO 驱动机构、控制算法等进一步研发具备看护、护理等功能的服务机器人。特斯拉则从家用、商用切入服务领域实现商业化。 特斯拉的双臂双足等协同技术仍缺乏沉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点是双足技术,重心和动作的配合很重要。重心控制方面汽车到机器人跨度非常大,从高维向低维。另一核心难点双臂控制,行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参考谷歌、三星、戴森等 IT 巨头,都采用单臂,控制难度较小。在工业方面,南方许多工厂使用机械臂代替人工进行高精尖工作,商业价值明确,但很难将技术移植到服务机器人上:因为机械臂在工厂里处于固定位臵,与目标点的距离固定。服务机器人有两条手臂,目标距离随时变化,对传感器精度、算法和目标跟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准确捕捉目标外,更不能互相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