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煤炭行业-工业绿氢1.0时代开启(36页)
西部地区的政策侧重于绿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据势银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四川省成都市都在相应的政策中明确了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合计年产量约80万吨。这超过了国家发改委在国家氢能规划中提及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年产量目标,也体现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巨大潜力。由于不同产业存在地域性分布的差异,各省市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应用规划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例如上海和广东等,对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在交通领域,尤其是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应用更为关注。西部地区的政策更加侧重于强
调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在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既拥有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也汇聚了大量的高碳排放企业,例如炼化企业、化工企业和钢铁企业等,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应用为这些高碳排放企业提供了低碳解决方案。
存量氢能分布在西北和华北,以灰氢为主。区域分布:氢能生产主要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根据2019年数据,产量超过400万吨的省份有内蒙和山东,产量超过300万吨的省份有新疆、陕西和山西,产量超过200万吨的省份有宁夏、河南和河北,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有江苏、安徽、四川、辽宁和湖北。 生产来源: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灰氢”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制取氢气,制氢成本较低但碳排放量大;“蓝氢”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制氢的同时,配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但捕集成本较高;“绿氢”是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制氢过程完全没有碳排放,但成本较高。目前,我国氢气主要来自灰氢。
氢气来源现以灰氢为主,基本全部用于工业领域。我国的氢源结构目前仍是以煤为主,来自煤制氢的氢气占比约62%、天然气制氢占19%,电解水制氢仅占1%,工业副产占18%。就消费情况看,目前的氢能基本全部用于工业领域,其中,生产合成氨用氢占比为37%、甲醇用氢占比为19%、炼油用氢占比为10%、直接燃烧占比为15%、其他领域占比为19%。新建工业项目配绿氢、存量项目进行绿氢置换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基于需求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从灰氢逐步过渡到绿氢是较好的方式,优先使用副产氢,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