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窥镜-市场需求景气国产替代空间广(34页)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集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仪器、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系统。医用内窥镜通常由可进入人体的软管或者硬管、捕获和传输患者内部组织器官图像的透镜成像系统、对捕获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图像处理系统、将数字化图像呈现给操作者或者观察者的显示系统,以及传输光线以提高被检查区域的可见度的光源系统组成。在某些情况下,医用内窥镜还包括一个额外的工作通道,为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提供通路。
医用内窥镜由三大系统组成。医用内窥镜系统包括内窥镜镜体、图像处理模块和光源模块,其中镜体又包含成像镜头、图像传感器、采集和处理电路。内窥镜成像镜头多采用非球面镜体,图像传感器包括微型图像(CCD)传感器和 CMOS 传感器两类,采集和处理电路核心技术包括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以及超小尺寸组件封装技术。内窥镜图像处理模块运用了降噪算法、时间降噪技术、时间滤波技术等降噪技术,以及假彩色成像技术、数字滤波技术、i-Scan 或智能分光比色(FICE)技术、自发荧光成像(AFI)技术等边缘增强技术。冷光源模块中,LED 灯凭借成本优势和能耗优势,逐步取代氙灯照明。
医用内窥镜已发展 200 余载。内窥镜技术发展起源于 1804 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硬性医用内窥镜,用于检查膀胱和尿道。该阶段的内窥镜器械应用领域较小,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改进空间较大。进入发展阶段后,软性医用内窥镜和硬性医用内窥镜齐头并进,光学及电子内窥镜面世,产品在材料、质量、图像可见度等方面大幅提升,并在医院得到大范围推广。在临床需求推动下,内窥镜技术持续创新发展,当前医用内窥镜行业已经进入优化阶段;出现一次性内窥镜、复合内镜、胶囊内镜、超细内窥镜成像技术、4K医用成像技术等技术创新,产品的可视化程度提升、分辨率更高。目前,全球医用内窥镜的主流方向发展包括降低交叉感染、提高图像质量、改善患者顺应性、集成多功能、拓展应用场景等,高端领域技术壁垒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