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钠离子-钠电池23年开始产业化元年(58页)

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成本优势显著,锂价高位时有望实现加速渗透。钠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钠电池原料具备成本优势,供给充足,因此未来供应链更加安全。钠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电池相同,可充分补充铁锂短板,但痛点在于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钠离子行业标准制定在即,落地后有利于打通上下游供应链,钠电池预计未来首先取代铅酸电池,并逐步实现低速电动车、后备电压和启停电池的无铅化,并逐渐切入A00级电动车和储能领域,我们预计25年需求超100GWh。

锂比钠更适合做为电池材料,因此商业化进度更早。锂元素和钠元素同属于碱金属元素,二者化学性质相近,但锂元素从相对原子质量(低16.05)、离子半径(小0.26A)、电势(低0.05V)比钠元素更适合作为电池材料,但钠离子地壳丰度远高于锂离子(2.75% vs. 0.0065%),且斯托克斯半径大于锂离子,溶液中导电性更好,因此锂离子电池相对电压高,能量密度高,虽价格偏高,导电率略低,因此更早大规模商业化。

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钠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量约8900万金属吨,折碳酸锂超1亿吨,其中58%的锂资源集中在南美洲,我国锂资源量仅为世界的5.9%,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国外地域政治风险长存,预计未来锂精矿仍维持供应紧张状态。而钠资源的地壳丰度远高于锂离子(2.75% vs. 0.0065%),且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海水中即含有丰富的氯化钠,符合我国战略发展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