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烯氢氰化法。丁二烯法分为氯化氰化法和直接氰化法。丁二烯氯化氰化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在 20 世纪60 年代初首先开发成功的,该工艺过程复杂,腐蚀严重,投资大,现已淘汰。70 年代初,杜邦公司开发了不用氯气的丁二烯直接氰化法,将 1,3 - 丁二烯与氢氰酸在催化剂存在下,于 100 ℃下进行液相反应,生成戊烯腈的异构体混合物;经分离并将异构体异构为直链戊烯腈后,再与氢氰酸加成为己二腈,比氯化法降低原料成本 15%,节能 45%。该反应是在金属催化剂(通常为过渡金属镍与含磷配体组成的络合物)对丁二烯与 HCN 进行加成反应,催化剂的性能决定转化率及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丁二烯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同时具有流程短、能耗低、产量高的优点。包括英威达、天辰齐翔在内厂商均使用该方法,使得丁二烯法成为目前主流的己二腈生产工艺。
PA66 生产工艺。作为产业链的下游,尼龙 66 是尼龙的主要品种之一,由己二酸和己二胺聚合而成,含有两组 6 个碳原子,为常用化纤原料聚合物的一种。以神马生产流程为例,己二酸通过环己烯水合法生成,己二胺通过己二腈加氢得到,之后己二酸溶液和己二胺溶液在成盐装置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尼龙 66 盐,然后用这种盐作为中间体进行缩聚制取 PA66 树脂。1)PA66 盐通常用己二酸 20%的甲醇溶液和己二胺 50%的甲醇溶液中和制得,一般控制温度在 60-70℃,使其中和成盐,经过冷却结晶分离等步骤,得到 PA66 盐白色结晶粉末。2)PA66 盐在适当的条件下脱水缩聚逐步形成大量的酰胺键,生成 PA66 树脂。
原料供给稳定性差,抑制尼龙产业良性发展。中国己二腈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在 2019 年华峰己二腈装置投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己二腈全部依赖进口,且进口量逐年攀升,从 2012 年的 11 万吨左右上涨到 2019年的 29 万吨, 2021 年己二腈全年消费量在 31 万吨左右,下游 PA66 产能 56 万吨、HDI产能 18 万吨,己二腈短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