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家电格局优化,高端智能打开空间(29页)

自 1995 年第一辆轻型电动车问世至今,我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共经历五个阶段。1995-2000 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两轮电动车的电器四大件(电机、蓄电池、充电器和控制器)关键技术的摸索研究。1999 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关于电动自行车第一标准指南出台——《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2000-2003 年为初具规模阶段。行业标准初步确立,加之 2000 年前后各城市陆续出台禁摩令,两轮电动车迎来规模发展机遇。2004-2013 年为高速发展阶段。“非典”激发大众安全出行需求,以及《道路交通法》的颁布明确两轮动车按照非机动车进行管理。2013-2019 年为成熟阶段。行业增速放缓,步入价格争夺战,中小企业相继出局,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19 年至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即“新国标”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两轮电动车的生产资质,从而推动底部企业快速出清,加快行业向龙头企业集中。 “新国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各项要求趋严。新国标要求两轮电动车生产商必须具备 3C 强制认证,并且电摩生产还需要具备摩托车生产资质。此外,旧国标检验准则下,所有项目划分为否决项、重要项、一般项三类,否决项需全部达到现行标准,即“部分否决制”。而新国标规定所有检验项目均符合标准,检验才为合格,也即“一票否决制”。同时,新国标进一步细化品类划分,将两轮电动车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三类。厂商需要严格按照分类申报产品类型,并且规范车速、重量、额定功率等产品参数。生产端各环节的监管力度趋严,较大程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迫使低资质中小厂商出清。从消费者角度看,新国标新增驾驶证和牌照要求,电动轻便摩托车需上蓝牌,电动摩托车需上黄牌。摩托车上路要求升级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摩需求,从而促进电动自行车市场份额提升。目前电动自行车品类已成为各品牌竞争主战场。 价格战叠加高门槛,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14 年至今由雅迪为代表的龙头厂商在15、17 和 20 年共发起 3 次价格战,其中 20 年最为激烈。从整体产品均价来看,15、17和 20 年雅迪降幅分别为 3.72%、6.38%和 11.40%,20 年爱玛、小牛均价降幅分别为11.72%和 17.57%。价格战策略一定程度上帮助雅迪确立龙头地位,2020 年公司市占率反超爱玛来到首位,2021 年雅迪、爱玛市占率分别为 33.7%、19.5%。此外,受到原材料成本上涨、新国标提高进入门槛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厂商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到2019 年行业内企业数仅剩百余家。同时底部出清也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21 年CR3 高达 65.4%,较 2016 年提升 40.1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