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稳定的实用型产品是吸引早期多数消费群体提高渗透率的重要方向。1962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发表报告《创新与普及》,提出创新扩散理论,解释新事物的传播规律,他把社会上的消费者分为五类:创新者 innovator;早期接受者 early adopter;早期多数 early majority;晚期多数 late majority;落后者 laggards。创新者愿意花很多钱和时间主动积极探索尝试新产品,通常为最早期接纳新产品或新观点的人群,这些人占市场总人口的 2.5%-3%;早期接受者不如创新者激进,但对新科技新产品心态开放,决策基础在于新产品是否带来利益,并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此类人群占消费者群体的 13.5%-14%;早期多数较保守,通常在看到市场中已有一定人群购买新产品并证明实用性后才会选择购买,他们对产品早期的存在的功能瑕疵容忍度较差,这类群体占比约 34%;晚期多数和早期多数相比更加保守,他们要等到技术标准非常明确建立,生态应用,技术支持,基础设施都成熟后,才会购买新产品,他们占消费群体的比例大约 34%左右;落后者消费习惯极端保守,厌恶改变,通常最晚接受新产品,这类人群占比约 16%。Geoffrey A. Moore 在 1991 年提出由于创新者和早期接受者的决策基础完全不同,因此这两类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the Chasm”,跨越此鸿沟后的企业将会成为行业标准,进而加速产品的非线性传播扩散,他认为早期接受者认为产品将会是具备技术颠覆性的,而早期多数则认为产品应该是改进式的,即对自己的习惯影响不大。因此不同于早期对新技术的追求,功能稳定的实用型产品会成为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占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 30%,为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后续产品将围绕解决早期产品痛点。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 年 1-11 月,我国新能车国内新能车渗透率由 18.3%逐步提升至 35.8%,其中纯电车型渗透率由 13.38%提升至 27.73%,目前阶段位于加速渗透阶段(5%-50%)中间点,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产品已经被国内创新者和早期接受者(合计占人群比例约 16%)群体中广泛接受,现阶段需要吸引 Early Majority 群体做出购买决策,跨越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多数之间的“鸿沟”。为进一步提升早期产品的实用性,车企应围绕车辆基础功能进行“非连续创新”。续航里程和补能速度是早期产品面临的两大痛点,目前续航里程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的问题已经解决,通过快充功能提高补能速度的趋势成为车企发力方向。
快充车型自 2021 年以来陆续发布,2022-2023 年迎大规模量产。目前已搭载 800V快充的车型超过 7 款,作为业内最早采用 800V 高电压平台的车型,海外车企保时捷早在 2019 年即推出 800V 车型 taycan,最大充电功率达 270kW,可在 22.5 分钟将93.4kWh 电池电量由 5%充至 80%;同年广汽 Aion V Plus 上市,现代 Ioniq5 于 2021年在海外首发上市,预计 2023 年在国内量产交付,其他车企高压快充车型发布及量产主要集中在 2022-2023 年。极狐阿尔法 S Hi 版 2022 年 5 月上市,小鹏 G9 2022年 9 月上市,小鹏 G9 配备三元锂电池,续航里程超过 700km。在充电方面,采用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路特斯基于 EPA 平台打造的 800V快充车型 eletre 于 2022 年 10 月正式上市,奥迪 GS e-tron GT 于 2022 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