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空调变迁史-四十年回顾现强者恒强(41页)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广阔市场空间吸引外资企业建厂,国内空调厂商起步期完成初步的技术积累。彼时中国空调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巨大的市场容量及优惠的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寻求合作。80年代末,日本家电企业主要依靠提供技术、转让生产线与中国刚刚起步的家电企业合作;90年代初,索尼、松下、东芝等纷纷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外资品牌为中国空调产业输入了大量的生产设备及前沿的产品技术,国内厂商在竞争中完成初步技术积累。
行业分散,卖方市场特征明显,合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百花齐放。根据美的电器招股书披露,1992年国内市场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台,但任何厂家规模最高不超过40-50万台,行业较为分散。除了合资品牌之外,国内市场以春兰、华宝两大品牌为首。行业卖方市场特征明显,野蛮生长过程中竞争较为无序。
小厂主动发起价格战开启恶性竞争,一度呈现以价博量的混战局面。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即奥克斯于2002年发布《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将空调价格构成进行拆分并公示。另外海信、科龙、长虹等也纷纷降价。2001-2004年我国空调内销出货均价从2835元下降至1600元,年均下滑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