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力资源-日本灵活用工市场(40页)
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发展中,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即日本经济增速重要换挡期灵活用工开始萌芽。灵活用工主要解决阶段性突然增加的员工需求,在国际上灵活用工的含义广泛,包含劳务派遣、外包用工、临时工等非正式性用工形式,在日本灵活用工被称为劳动者派遣(LaborDispatch,其模式与我国的灵活用工类似)。1986 年开始,劳务派遣作为合法合规的雇佣形式进入全新的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灵活用工的市场规模二十余年内增长至7.8 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 0.49 万亿元)/1986-2008 年 CAGR 为 18%,此后增速回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稳定在 6 万亿日元上下(折合人民币 0.38 万亿元)。
在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众多企业面临经营危机,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企业对于临时性、非正式雇佣需求激增,大量使用不规范的劳务派遣员工,直接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前,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供不应求,日本推行“终生雇佣制”提升劳动力队伍的稳定性。在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大力投建的经济高增阶段,日本政府忽略了经济增长导致的负面问题,日本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过重、房地产价格泡沫过多等弊端在 70 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企业裁员频发,企业开始逐步抛弃“终身雇佣制”,大量使用临时性的非正式雇佣。与此同时,1973 年全球石油危机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石油危机使得日本失去了廉价能源供应,日本不得不寻求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基础建设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持续下降,信息通讯、批发零售、医疗保健等行业就业需求增长。
非正式用工的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变化应运而生,“终身雇佣制”无法与企业发展脚步匹配,倒逼日本政府规范非正式雇佣。1985 年日本首次立法明确了劳务派遣的合法化并将劳务派遣限定在 13 个领域,1988 年领域限制有所放松;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使得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企业为了节省企业成本开始大规模使用非正式员工,此后日本政府对于劳务派遣的限制不断放开;1997 年国际劳工组织批准了劳务派遣活动第 181 号公约,进一步增强了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999 年政府对劳务派遣立场转为“原则自由”,劳务派遣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2003 年日本政府完善职介预定派遣的规定,简化了许可和申请程序,劳务派遣向制造业方向延伸并延长劳动派遣时限,劳动派遣制度初步确立;2007 年,规定与长期灵活用工工人签订雇佣合同,保障灵活工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解放了灵活用工市场;2015 年,取消对劳务派遣的年数限制,实现市场就业资源的更优配置。


